其他
李蕊:点点滴滴为患者着想!
李蕊,上海市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,在同行眼中,她已做到了职业的“极致”。但在李蕊自己的心中,用责任与担当背负起风险和挑战,“一切为了患者”,更是她毕生的追求。
善于带队伍的她
这天,同仁医院门诊大厅内,一名男子突然倒地,身旁的儿子不知所措,急呼“救命”。
此时,护士第一时间赶到,并迅速进行了现场评估。很快,李蕊带领男护士团队到达,一边实施现场心肺复苏,一边说明,这是一场实战演练,为现场的市民进行了急救知识科普。就这样,一次次引人入胜的“实战”科普,让不少市民对急救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。
“热情、精力、体力固然重要,新一代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与成就感,最终因来自专业性,能有自己的绝活,才能让这份职业走得更久、更远。就拿看心电图、读片来说,通常是医生的工作。但若遇到心肌梗死、脑出血、肺挫伤等急危重症患者时,每一秒都弥足珍贵。与患者密切打交道、进行第一手操作的是护士,如果能预判,就能尽早介入抢救,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。”这是李蕊对男护士们的谆谆教导,也被大家深深记在了心中。
善于当老师的她
面对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,还要完成研究生的带教工作,如何平衡工作和科研带教?被同事们都称为“时间管理大师”的她不断探索着。
李蕊充分安排时间,并形成任务清单,将它融入每天的工作中,一步步推进。
同时,她还组建了由研究生组成的同仁护理科研小组,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创新护理服务模式,再造信息化流程,筑牢护理质量安全。
在通过展开系列培训后,护理科研小组围绕着医院收治不同病症患者的特点,开展医院—社区—家庭一体化救治系列研究;依托长宁区域性“护联体”构架,建设长宁区四大专科护理基地,将各类服务辐射至院内,再辐射至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共享护理资源,提升护理操作技能,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,探索医联体、护联体合作模式。
如今,她所带领的研究生有2人获得优秀毕业生,有2人获得优秀毕业论文,而她带领的研究生队伍更是立足临床,发明创造:一种手环式留置针固定器、一种可调节的耳挂式固定器、一种转运车旁氧气袋自动加压收纳装置专利被应用到临床,实现了多个“零的突破”。
善于做宣教的她
如何做好社区护理工作,如何让优质的护理惠及更多社区居民,这是李蕊始终放在心上的事。
李蕊以长宁区创新劳模工作室和四大专科护理基地为保障,在院内专科门诊实施个案管理制,延续护理服务到家,共计辐射居民200余人;同时,还牵手长宁区内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帮助6家社区成立静疗及伤口专科护理门诊,受益居民1000余人;建设线上线下培训平台,共计培训护士251人次;成立重症护理学组下社区进行技术指导。
“立足区域中心辐射社区,我们同仁护理构建成‘一体四翼’创新服务模式。”李蕊告诉记者,“一体”是借助区创新劳模工作室,孵化院内专科护理小组,组织上构建管理体系,制定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,完善标准化师资培训,建设院内专科门诊;“四翼”是指区静疗专科护理基地、区急诊急救护理基地、区伤口造口护理基地、区糖尿病护理基地,辐射区域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共享护理资源,提升护理操作技能,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。
左英护理奖、上海市好护士、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,并带领团队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、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,李蕊说,这些奖项属于同仁医院护理团队的每个人,而围绕老年护理、急危重症护理、区域专科护理、人文护理四个学科方向继续进行深入研究,扎实推进区域专科护理基地落实落地,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,推动护理研究和学术发展,则是专科建设的未来,亦是她心中的使命。
猜你喜欢
94岁老人助推加装电梯!长宁这个动迁房小区21台加梯投入使用
部分图片来源于同仁医院
撰稿/摄影:赵 立
编辑:竺嘉茹
责编:高 琴
*转载请注明来源于“上海长宁”
喜欢就点个“赞”
欢迎留言评论和“宁宁”互动
再送我一朵“在看”的小花吧~